逃離互聯網,賣小吃成功創業
逃離互聯網,賣小吃成功創業---2015春天,在騰訊就職的徐銳鋒,到底還是辭去了公關部高級經理的職務。面對副總裁的盛情挽留,他在郵件里回復:“從21cn、南方都市報記者到360公關部、騰訊集團市場公關部,我一直都在講述別人或公司的故事。我希望有一天能講自己的故事……”
現在的他,在廣州開了兩家店,專攻潮汕小食。每天忙忙碌碌,但新故事既然已經開啟,他希望每一筆都能寫得盡量完滿。
“三年內,我們要開到十家店”。
始于思鄉的胃
徐銳鋒,出生在潮汕地區。正如美食家蔡瀾所評:“食在廣東,味在潮汕。”中國人的胃似乎向來是思鄉的。而在美食之鄉長大的人,大概更難忘家鄉的味道。
逃離互聯網,賣小吃成功創業---大學畢業之后,徐銳鋒輾轉在許多地方都留下過足跡。在步入社會的第七個年頭,徐銳鋒的工作越發風生水起,履歷出色。經歷讓人成長,但多年的漂泊,一種叫做“鄉味”的東西始終在徐銳鋒心里揮之不去。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在每個游子的心里,其實都有一個‘獨特的味道’。人就是這么奇怪,對身邊習以為常的東西不在意。直到遠離家鄉,才知道什么是根。”
這樣的情結日漸深種,直到徐銳鋒再次遇到了高中上下鋪的好兄弟林丹煜。當時的他們一個是騰訊公關部的高級經理,一個是IT創業公司的CEO。同樣是潮汕人,同樣難忘家鄉美食。在一番熱烈討論之后,兩個85后當即拍板,“任性”辭職,踏上新的征程。
徐銳鋒與合伙人同為互聯網公司出身,沒有任何的餐飲經驗,一切都像是全新的嘗試和體驗。然而,現實從來不會因為創業者的熱血而變得更溫暖。
多年的想法終于可以有了落地的可能,徐銳鋒和他的合伙人林丹煜興沖沖地開始了為期幾個月的“學藝”之旅。他們重新回到了潮汕地區,并不斷拜訪家鄉的小食制作者,期望能夠找到潮汕小食的標準化方案,把更多的潮汕美食帶出潮汕地區。
發于不屈的倔強
潮汕小食品種類繁多,大概有200余種。但被人熟知的可能還只是牛肉丸。在徐銳鋒與合伙人的走訪中發現,傳統手藝的制作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潮汕人,給再多的錢也不愿意離開家鄉,這著實讓徐銳鋒苦惱了一陣子。
另一方面,投資人也不看好徐銳鋒的創業項目。身處“互聯網+”的時代,創業者卻想要回歸傳統,投資人無法理解徐銳鋒的想法。“你們都是互聯網出身,為什么不做互聯網項目?”“做餐飲,要用互聯網思維……”
逃離互聯網,賣小吃成功創業---投資人不看好,拿不到融資,徐銳鋒與合伙人卻很倔強,并不屈服。一咬牙,兩人紛紛拿出個人積蓄,在廣州某個小區里開起了自己的第一家“試錯”店,不足30平米。為什么是“試錯”?因為此時的徐銳鋒還不知道,自己帶出來的潮汕美食到底能在廣州打開多大的市場。
“我真的搞不懂你們,拿那么多錢來做一家餐飲店。如果這些錢用來做一個互聯網項目,兩三個月后項目估值可就會翻幾倍……”投資人到徐銳鋒的小店“參觀”,不由得發出感慨。
對此徐銳鋒不以為意,“當時完全聽不進去”。他如此回憶和分析,餐飲強調的是線下體驗,做線上餐廳無法讓食客獲得極致體驗,做平臺又需要大量燒錢,徐銳鋒很清楚自己的切身實際,“不可能做得過大平臺”,還是回歸傳統創業更適合自己。
但是徐銳鋒其實沒有完全拒絕運用自己此前的互聯網和公關經驗,比如在宣傳和推廣上,老到的他很快就為自己的小店打開了一片天空。
“試錯”店開業一周后,一篇 《我為何離開騰訊賣潮汕特產?》的微信文章,突然引爆了朋友圈。徐銳鋒回憶,當時自己的產品公眾號上只有27個粉絲,但經過幾天的發酵,比較終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已逾百萬,甚至后來還被作為營銷案例分析的典型。
當然,比較實際的莫過于,一大波慕名而來的“吃貨”迅速包圍了徐銳鋒的小店,用一夜火暴來形容,并不過分。名氣愈來愈大之后,很多企業主動向他拋來了橄欖枝。融資和廚師,出品和工藝等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于是,徐銳鋒順理成章地“取締”了還未百天的“試錯店”,并在廣州天河時尚廣場開起了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門店。直到現在,不足一年半的時間,他已經在廣州的CBD地段擁有兩個店面。
忠于產品的傳統
回憶這一年半的創業過程,徐銳鋒覺得,當今很多人會講創業的模式,即所謂的創業成功學。但是徐銳鋒認為,失敗可以復制,成功卻很難被復制。
確實如此。一個成功的創業公司,人們或許能夠分析出100個成功的原因。但模仿其模式、思路甚至產品的第二家企業,卻不容易產生同樣的效果。
所以,在徐銳鋒看來,“不應該讓所謂的模式、或者互聯網思維、平臺思維去主導,而應該堅持產品思維。即你的產品是什么,能滿足用戶什么需求”。
比如騰訊,騰訊一開始其實沒有想過有一天可以做文學、游戲、金融等,反而只是單純地做QQ,做一個通過互聯網來進行社交的產品。擁有如今廣闊的布局,并不是起初就設立好的既定目標。
再如百度,百度起初也不會想到未來會有百度外賣、百度地圖,一開始只是做一款搜索引擎,滿足大家檢索的需求。還有奇虎360,比較開始也只是為了滿足網民對于保衛電腦安全的需求,沒有想過今天會做手機等。
成功的創業者其實都是從做好一個產品開始的。徐銳鋒如此描述自己對創業成功模式的理解:當時可能只是一個小生意,但當小生意、小產品復制一百次、幾百次,就會變成大生意,所謂的成功模式就有了。
就如同,哪怕今天我們只是賣一碗牛肉丸粿條(潮汕小食),只要有市場、能夠滿足大家的剛需,就可能會像蘭州拉面一樣,擴張到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店。此后(把自己的店)復制100次,就可以成為一個大型的創業項目。
至于一直盛行的互聯網思維甚至平臺思維,徐銳鋒其實并不完全認同。他跟合伙人都具備互聯網背景,也深諳互聯網為傳統行業帶來的改變。
但他坦言,互聯網的本質還是一個連接工具,無論是對內管理,還是對外銷售,確實能讓效率更高??墒且宰约旱膭摌I項目來說,讓美食有更好的體驗,除了高效和方便,更重要的是服務和環境。
逃離互聯網,賣小吃成功創業---回憶當初拒絕投資人提出從事互聯網項目創業的想法,徐銳鋒依然認為是正確的。“如果當時真的做互聯網項目,現在可能就倒掉了”?;ヂ摼W項目的投資回報率確實很高,但風險和流量成本更高。“倒下了多少互聯網企業才出了一個滴滴,倒了多少平臺才能有一個美團?”徐銳鋒質疑道。
無論如何還是要遵循創業的本質,回歸到行業的本質,回歸到產品的初心。就像做餐飲,你得讓人們清楚,到這里能夠吃到什么。而不是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取巧”。“我們希望能向傳統致敬和學習”。
“現在做的還不夠好”。徐銳鋒有感而發,在他眼中,餐飲品類更新很快,競爭很激烈。市場是瞬息萬變的,還需要不斷努力和調整,顯然自己還有一段路要走。
雖然目前的兩家小店都運轉順利、日漸專業化,但現在的他也正面臨著繼續擴張的新瓶頸。萬事俱備,只差資本東風。徐銳鋒對記者談起短期目標,他希望自己能夠在兩三年內順利開到10家店。他相信:“只要條件具備,以后一定會越來越快(擴張)!”
前路是未知的,可能隱藏著驚喜,也可能埋伏著挑戰。但徐銳鋒是固執的。正如他所說,成功很難被復制,夢想,同樣也不能被復制。

課程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