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籠包的詳細介紹
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南翔大饅頭”、“古猗園小籠”,也稱為“南翔小籠包”、“南翔小籠饅頭”,是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的傳統名產,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
南翔小籠的餡心是夾心腿肉作成肉醬,僅撒少許姜末和肉皮凍、鹽、醬油、糖和水調制而成;皮是用不發酵的精面粉制作而成的。
2014年8月,文化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結束,南翔小籠制作技藝成功入選全國傳統面食制作技藝。
菜品歷史
南翔小籠制作技藝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誕生,因餡料為秘制配方,制作技藝一直靠師徒之間薪火相傳。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發酵的精面粉為皮,豬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餡料加上肉皮凍制作而成。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二代傳人吳翔升在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小籠饅頭店。后因戰亂等因素,第三代、第四代傳人流失于歷史記載。
1958年,古猗園重新恢復經營南翔小籠饅頭,第五代傳人封榮泉改良制作工藝,使南翔小籠重回普通百姓餐桌。
1997年,李建鋼成為第六代傳人。2000年,他制訂了該技藝的標準和規范,選料、配方、攪拌乃至揉面、搟面,每一道都有明確的標準。
食用須知
南翔小籠皮薄餡多,如果一口咬下去,要么燙得直吐舌頭,要么因大咬一口而湯汁盡失。正確的吃法是,先小咬一口,咬出個小洞,就著吸吮,把湯汁美美地吸咂品味了,再吃包子的皮和餡兒。
可以總結成一句話:一口開天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

課程分類